[目录]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上一页 下一页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呢?
建议一: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目的。
孩子在观察当中,往往目的性不明确,喜欢凭自己的兴趣观察那些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事实上,孩子的观察任务,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深入,观察的效果就越好。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目的,不仅要教育孩子树立观察的意识,认清观察对于发展自身智力的好处,而且要教育孩子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例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公园,父母若没有要求孩子观察确切的东西,回来后问孩子,孩子往往回答得不如意;如果父母明确地要求孩子观察公园里的湖泊,孩子就会比较全面地描述湖泊,包括湖面的情况,周围的环境。因此,父母指导孩子观察事物时,可以随时指定一种观察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对于幼小的孩子,可以通过看图说话来训练观察力。看图时不要仅仅让孩子自己去看,父母也要参与进来,与孩子一起观察,并指点讲解,让孩子随着父母的讲解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如,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事物,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当时是什么时间,天气怎样,人物的神态怎样,为什么要做这些事等。通过这样的指导,孩子就能够得到观察目的性训练,更快地掌握观察的要素。
对于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观察做饭、做菜的全过程;观察公园的山水、花草等;观察居住地的环境等。为了提高观察效果,父母可以要求孩子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父母则对孩子的描述进行评价,看观察得是否仔细、描述得逼真。这样让孩子有目的地去观察事物,定会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建议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
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越强烈,就越具有探索的眼光。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都熟视无睹,就不可能发现新事物。正如爱迪生所说:“谁丧失了好奇心,谁就丧失了最起码的创造力。”
一位男孩问父亲:“爸爸,为什么咱家阳台里的花和卧室里的花的叶子颜色不一样呢?”父亲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明白其中的原理,特地找来碘酒,给孩子做了一个实验。
他把碘酒滴在经过光照的叶子上,叶子变成了蓝色。父亲对孩子说:“这是因为叶子上有个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然后,他把碘酒滴在没有经过光照的叶子上,叶子的颜色保持不变。父亲告诉孩子:“这就是光合作用,阳台上的花经过阳光的照射,叶子上产生了淀粉;而卧室里的花由于缺乏阳光的照射,就没有产生淀粉。对植物来说,空气、水和阳光都是必需的。”由此,孩子学到了许多知识。
这位父亲的聪明就在于及时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通过实际行动让孩子感觉到观察的重要性。
建议三:教孩子通过观察去验证所学的知识。
在有些地方,传说蛇能够把青蛙吸进嘴里吃掉,到底是不是这种情况呢?吉林省永吉县口前镇某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对这个情况进行了观察和验证。
他们抓来了青蛙和蛇,在不让两种动物受惊吓的情况下将它们放在了一起,然后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同学们发现,蛇机敏地向青蛙靠近,在相距一尺左右时,蛇停住不动了,但是蛇的舌头却吐出了嘴外。青蛙像是发现了什么,直盯着蛇的舌头,当蛇再次把舌头伸出来的时候,青蛙立刻扑向了蛇。这时,蛇突然张大了嘴巴,把青蛙叼在了嘴里。
原来,青蛙的眼睛善于看到闪动的东西,蛇不断晃动舌头让青蛙误以为是虫子在飞,于是扑向了蛇,正好上了蛇的当。同学们通过验证观察学到了许多课外的知识。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学了新的知识后,如果对某些内容持有怀疑的态度,父母这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因为答案太死板,孩子接受起来比较机械。事实上,可以让孩子通过实验观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而且孩子从中学到的知识会更多,记忆会更深刻。
当然,在观察之前,父母应该教孩子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在观察的时候就会主动地去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因此,在要求孩子观察某个事物时,可以让孩子先做准备,特别是知识上的准备,比如,在孩子观察猫的习性时,让他先看一些猫的相关资料,这样有利于孩子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辨别事物,取得有效的观察效果。
建议四:让孩子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父母要帮助孩子拟订观察的计划,让孩子明确观察的对象、任务、步骤和方法,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
焦涤非在念小学三年级时,一次跟父亲来到铁路边。平时很爱观察的焦涤非发现铁轨是一节一节连接在一起的,而且两节铁轨连接之处都有缝。他想,为什么不用一根长长的铁轨却在连接处留下一道道缝子呢?
于是,他就问父亲,父亲答道:“因为钢铁会热胀冷缩,如果用一根长长的铁轨或接头处不留缝隙,那么铁轨在炎热的夏天就会膨胀变形,七拱八弯的,火车就会出轨。”焦涤非听后,仍感疑惑难解。于是父亲说:“若不信,可以自己测量测量。”
在父母的支持和帮助下,焦涤非通过观察测量发现,温度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气温每下降11℃,间隙就增大一毫米。经过近一年的观察,他详细做了观察记录,同时还写出了铁轨热胀冷缩的观察报告,获得了全国征文比赛优秀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年的观测活动,焦涤非不仅掌握了中学阶段的有关物理知识,而且对观察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大大增强了。
让孩子观察的事物应该从简单到复杂、观察的范围从小到大、观察的时间从短到长,这样有计划地指导孩子观察事物,有利于逐渐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例如,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并写观察日记,父母则不断给以指导。这样,孩子由于在观察过程中充满了兴趣,因此,往往可以观察到丰富的内容,效果很好。再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观察父母怎样做菜,然后让孩子一边观察,一边学着做。这样,孩子不仅提高了观察力,而且还锻炼了动手能力。
建议五:在观察后对孩子进行提问。
许多孩子观察后就把观察的过程放在一边,这时,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观察后进行提问,不但可以检查孩子观察的结果,而且可以促进孩子确定观察的内容和重点。
有一个12岁的孩子非常喜欢养鸽子,父亲允许了。男孩非常高兴,从此他天天观察鸽子的习性。
三个月后,父亲想对孩子的观察能力进行检查,于是,他问男孩:“你坚持每天在观察鸽子吗?”男孩说:“是的,爸爸。”“那么,你肯定观察了鸽子的生长发育过程,现在我来问问你。”“好的,爸爸。”男孩显然非常高兴,因为他观察的事物终于有人感兴趣了。
父亲问:“你观察到鸽子每隔多少时间产一次卵?”
男孩回答:“差不多一个月产一次卵。”。
上一页 下一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