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上一页 下一页
建议一:教孩子控制预习的内容。
预习主要是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熟悉,在老师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从而在课堂上有效解决疑问。因此,预习的目的是了解这课的基本内容,包括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新的知识点,需要巩固哪些学过的知识,通过这课能够延伸学习哪些内容,等等。
嘉明快要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妈妈对嘉明说:“明明,我们来做一个有意思的游戏好不好?”
嘉明一听游戏就来劲了,高兴地说:“好呀,什么游戏呀?”
妈妈拿出一本书对嘉明说:“妈妈听你们老师说,你比较喜欢看故事。现在妈妈要考考你。”听到考考他,嘉明更有劲了,说:“好呀,怎么考呀?”
妈妈说:“妈妈手里有一本书,这是一本小学生看的书,不知道我们的嘉明有没有这个水平,能不能够看懂这本书?”
嘉明怀疑地看着妈妈,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小学语文课本。他顺手就翻开看起来了,里面还真有一些故事吸引了嘉明的注意力。
妈妈说:“这样吧,你每天只要看一个故事就行了,看完一个故事,就跟妈妈讲讲故事是说什么内容的,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有没有你不认识的字或者词语什么的。”
“好的。”嘉明高兴地看起来,看完后,他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妈妈说了,妈妈再根据孩子的理解补充一些内容。而且,妈妈还为嘉明准备了一本漂亮的小本子,专门让嘉明记录不懂的字和词语,还有一些不太懂的句子。后来,嘉明渐渐又开始预习起数学等其他课程,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
对于不擅长预习的孩子来说,刚开始预习时,内容不要太多,最好选择一两门比较薄弱的科目进行。在获得一定的经验以后,如果时间允许,再对其他的课程进行预习。
建议二:教孩子合理控制预习的时间。
预习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应该根据学习计划中可以提供的实际时间来安排预习活动,而不能因为预习时间过长而挤掉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
一位妈妈是这样要求孩子的:
她首先让孩子回家后花半小时左右快速地复习一下当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再花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做当天的作业,最后再花半小时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
而且,三个环节的程序一定是这样的。她要求孩子宁可做不完作业,也一定要复习;宁可不能预习,也一定要把作业做完。
事实上,孩子在掌握学习的流程后,反而能够较好地把握学习的这三个环节,每次都能够保质保量完成。
告诉孩子,预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基础性的知识,熟悉教材,在听课时能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对于一时看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留到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不需要将所有的问题都在预习中弄懂,那样浪费的时间太多,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建议三:合理分配预习时间。
预习的时间本来已经不多了,怎样合理分配时间,让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应该教孩子把预习的重点放在自己比较薄弱的学科上,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可以酌情减少预习。因为预习的目的是达到更高的目标,如果付出了一定的时间,某个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的成绩提高却并不显著,就要相应缩短预习的时间,将时间用于比较薄弱的、收效明显的科目,这样有利于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预习可以分为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学期预习,是在发下新书后,孩子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好奇的情况下进行,一般由父母来指导。针对课本(主要是英语、数学、语文)目录做一个大体的浏览。周预习,则需要孩子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孩子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如果周预习特别细致,那么一般不需要进行日预习。如果周预习比较粗,或者没有进行周预习,则需要进行日预习,一般30分钟即可。
建议四: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可以采用阅读法与回顾法。
阅读法的具体做法是:预习开始时,首先从头到尾朗读或者默读一遍,对新内容进行简单的浏览,了解知识脉络和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确定基本内容、思路。然后再读一遍,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批注、摘抄,使预习过的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有利于听课时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同时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思考,争取有一定的理解,减轻听课时的压力。最后把一时无法理解的地方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留到听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弄懂弄通。这种预习方法,不但对新知识进行了预习,而且还可以理出一条自己知识的水平线,看看自己能独立掌握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孩子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做一下比较,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出现错误,就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回顾法的具体做法是: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首先复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然后在已经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在遗忘规律的作用下,学过的知识很可能记不清楚或者忘记了,这样会有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如果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新课就很难迅速理解,进而影响对后面知识的掌握,所以,预习时要先回顾相关的旧知识。
当然,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孩子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吸取两者之长而自己创造一种独特的方法,总之,只要是孩子比较喜欢运用而且效果比较明显的都是好方法。
建议五:对于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要认真解决。
预习的时候必然会碰到一些不容易明白的问题,这时候应该先仔细想想,看能不能自己弄明白。如果无法弄明白也不要担心,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自己弄明白各种问题。这时候,父母要建议孩子制作一套预习符号。比如,“?”表示疑问,“﹏﹏”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词语等。制作好预习符号后,父母要教孩子采用合适的预习方法。比如,先通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课文旁边打上问号;然后,对于自己不太明白的内容重点学习,还不明白的,就用着重号或自己设定的符号表示出来,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听,直到弄懂为止。
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这样说的:“在预习新内容的时候,往往不可能完全弄懂知识的内在关系。我的方法就是把不懂的问题提前勾画出来,这样下次听老师讲课时,我就能心中有数了。当老师讲到那些不懂的问题时,我就会特别细心地听,所以学习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学习的习惯第27种习惯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陶铸
上一页 下一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