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成语故事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上一页 下一页
人们听说了,又来安慰老人。可是老人仍然不焦急,他说:“说不定还是件好事呢!”后来,边境上发生了战争,很多青年人被征调入伍,上了前线,伤亡了十之八九,只有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身体残废,留在家里,才侥幸活了下来。
“塞翁失马”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它常常与“焉知非福”连在一起使用,意思是老翁丢失了马,哪里知道就不是福气呢?这个成语现在往往用来比喻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或者用来形容虽然暂时受了损失,也可能因此得到好处。
这个成语也常作“歇后语”用。只说“塞翁失马”,暗含的意思是“焉知非福。”

螳臂挡车
齐庄公去打猎,发现他乘坐的车子前方有个虫子正迎着车轮扑过来。只见它舞动两只前腿,就像在舞动两把大刀,看样儿是想阻挡车轮前进呢!庄公问赶车的人:“那是什么呀?”赶车人告诉庄公“这是一只螳螂,这种虫子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它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力量哩!”说话之间,车轮离螳螂更近了,螳螂仍不后退,结果被辗得粉碎。
成语“螳臂挡车”就是来自这个故事。“臂”本是臂膀,这里反映螳螂的前腿;“挡”是阻止、阻挡。现在常用它比喻那种不自量力的人。与这相似的成语还有“蚍蜉撼树”。“蚍蜉”是一种大蚂蚁,“撼”是摇撼、摇动。
用法是一样的。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班超是东汉时候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当时西域的一些国家既怕匈奴,又不愿疏远汉朝,处在脚踏两只船的状态。班超就奉命到西域各国去建立友好关系,他先到鄯善国。国王开始对他十分尊敬、热情,后来又突然变得很冷淡。班超察觉后,就对随员们说:“你们发现国王的态度变了吗?我估计可能是匈奴派了人来破坏。”一了解,果然是这么回事。班超就把随员全部召集起来,对他们说:“咱们远离祖国,现在都处在危险的境地。假如鄯善国王听了匈奴使者的诱惑,投靠匈奴,咱们大家都要被豺狼吃掉。你们说怎么办?”大家一听连忙说:“不管是生是死,我们都听您指挥!”班超坚定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下定决心,直捣老虎的巢穴了!”当天夜里,班超带领了三十六个人埋伏在匈奴使者的营房外,顺风点火。
一时间火光冲天,喊杀声响成一片。班超领着大家冲入营房,拼力死战,终于将匈奴人全部消灭了。
第二天,班超提着匈奴使者的头颅来见鄯善王,揭露了匈奴的阴谋,又对国王好言安慰。国王这才下定决心归顺汉朝,并派儿子到汉朝去,表示自己的诚意。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这样来的,“虎穴”就是老虎洞;“焉”是怎样、怎么。这句成语的原意是不进虎窝怎能逮得住小老虎?引申为不亲自经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现在常用来比喻不经过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

挥汗成雨 摩肩接踵
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头脑敏捷,非常机智。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就按他的身材高度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叫他钻进去。晏婴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我是出使楚国,请问楚国是个狗国吗?如果楚国是个人国,就应当请我从城门出入。”楚王听说了这番话,只好让大开城门请他进来。
楚王见到晏婴又说:“你们齐国大概是没有人吧?怎么派你这么个矮小的人来呢?”晏婴说:“我们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条街道,人多得把衣袖一展开就把太阳都遮蔽了,挥洒的汗如同下雨一般,走在路上要肩靠着肩,脚碰着脚,怎么没有人呢(原文是‘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又问“那么为什么把你派到这里来呢?”晏婴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臣,有个规矩: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国;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国。我是个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他的回答噎得楚王作声不得。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挥汗成雨”,也写“挥汗如雨”,用来形容人多,现在也用来形容出汗很多。
另一个成语是“比肩继踵”。“比”是挨着,“比肩”是并肩;“踵”是脚跟;“继踵”是脚碰着脚。也可写成“摩肩接踵”;“摩”是摩擦。都是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闻鸡起舞 枕戈待旦
西晋的时候有两位有名的将军,一个叫祖逖,一个叫刘琨。
他们年轻的时候,常常在一起,互相勉励,决心为国家效力。夜里他们睡在一个床上,同盖一条被子,一听到鸡叫,就赶忙起来,跑到庭院里舞剑(闻鸡起舞)。
后来,祖逖当上了将军,领兵北伐,收复了一些失掉的地方。刘琨得知非常兴奋,他给亲戚朋友写信说:“我时刻准备去砍掉敌人的头颅,常常担心祖逖走到我前边去了,每天都是枕着武器在等待天亮(枕戈待旦)!”由这段历史产生了两个成语“闻鸡起舞”与“枕戈待旦”。“闻”是听到;“舞”是舞剑。“闻鸡起舞”是听到鸡叫声就起来舞剑,后来常用它比喻立志为国出力的人的爱国热情和行动。“戈”是古代的一种武器;“旦”是天明。“枕戈待旦”是枕着武器睡觉,等待天明。现在用它比喻警惕性极高,随时准备打击敌人,也常用来比喻杀敌报国的急切心情。

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
秦国派兵攻打赵国,围住了都城邯郸。赵国只好派平原君去楚国谈判,想联合楚国共同抗秦。
平原君想从三千门客中挑选二十个能文能武的人作助手,挑来挑去只挑出十九个人。这时有一人叫毛遂的门客对平原君说:“听说您还缺少一个随员,算上我一个吧。”平原君问他:“先生在这里有几年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笑了,说:“凡是有才能的人,就好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那锥尖一定会很快就露出来的。可是您来了三年,周围的人从来没有提到过您,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您,可见您没有什么才能,还是留下来吧!”毛遂说:“要是您早点把我放进布袋里,锥子也早就露出来了,哪里只是露出个锥子尖呢(原文是‘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今天我正是请您把我放在布袋里呀!”平原君一听觉得有理,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到了楚国,在谈判的关键时刻,平原君带去的那十九个人都不管用。只有毛遂坚定果敢地挺身而出,帮助平原君说服楚国,顺利签订了盟约。
上一页 下一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