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资治通鉴 061-070 .司马光.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上一页 下一页
  [9]吕蒙闻曹操欲东兵,说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濡须坞。

   [9]吕蒙听说曹操打算再次东征,劝说孙权在濡须水口的两岸修建营寨。将领们都说:“上岸攻击敌军,洗洗脚就上船了,要营寨有什么用?”吕蒙说:“军事有顺利之时,也有失利之时,不会百战百胜,如果敌人突然出现,步骑兵紧紧逼迫,我们连水边也到不了,难道能上船吗?”孙权说:“很对!”于是,下令修筑营寨,就称作濡须坞。

  [10]冬,十月,曹操东击孙权。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乐保名节;然外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已,诚不可不重虑也。”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及击孙权,表请劳军于谯,因辄留,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操军向濡须,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行义修整而有智谋,好推贤进士,故时人皆惜之。

   [10]冬季,十月,曹操率军东征孙权。董昭对曹操说:“自古以来,人臣拯救国家的功劳,从来没有您今天的功业这样大;有您今天功业的人,没有长久居于臣属的。现在,您以惭愧为耻,乐于保持名节;然而您处在大臣的地位,会使人为这件大事怀疑您,实在不可不多加考虑。”于是,与列侯及将领们商议,认为丞相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由皇帝赐给他表示特权的九锡,来表彰曹操的特殊功勋。荀认为:“曹公原来是为了拯救朝廷,安定天下而发起义兵的,怀有忠贞的诚心,严守退让的实意。君子以德爱人,不应当这样。”曹操因此很不高兴。到东征孙权时,曹操上表请求献帝派荀到谯县来慰劳军队。荀到后,曹操就借机留下他,让他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符节,参预丞相府的军事。曹操大军向濡须进发,荀因病留在寿春,喝下毒药而死。荀品德高尚,行为端正,而且有智谋,喜欢推荐贤能的士人,因此,当时人对他的去世都很惋惜。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君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舍魏武将谁事哉!

  臣司马光曰:“孔子对于评价仁德是非常重视的。即使是子路、冉求、公西赤这些杰出的门人,令尹子文、陈文子这些诸侯的贤能大夫,都不够资格,而唯独称赞管仲的仁德,岂不是因为他辅佐齐桓公,对百姓有很大的恩德吗?齐桓公的行为像猪狗一样,但管仲并不以为羞耻而辅佐他,是因为他知道,没有齐桓公,百姓就不能得到拯救。汉末天下大乱,百姓灾难深重,假如没有绝顶的才能,便不能拯救百姓。既然这样,那么荀舍弃曹操,还能去辅佐谁呢?

  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

  齐桓公的时代,周期王室虽已衰败,但还没有像建安初期的汉朝王室那样。建安初期,全国大乱,汉朝朝廷连一尺土地、一个百姓都没有。荀辅佐曹操而使他兴起,推荐任用贤能的人才,训练军队,裁决机要,制定策略,征伐四方,连续获胜。于是转弱为强,化乱为治,占有了天下的十分之八,荀的功劳难道还不如管仲吗!管仲没有为子纠而死,但荀却为汉朝王室而死,他的仁德又在管仲之上了!

  而杜牧乃以为“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口所言邪!用是贬,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为佐命无功,与萧何同赏矣;不利此面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可是,杜牧却认为:“荀在劝曹操攻取兖州时,把他比作高祖刘邦与光武帝刘秀;在官渡之战时不让曹操撤退回许都,则比作楚汉相争。等到大事已经完成,荀才想在汉代留下尽忠的声名。这就好比教小偷去挖墙破柜而不与小偷分赃,能说他不是小偷吗?”臣认为,孔子说:“文胜质则史。”所有撰写历史的人,在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语时,都会加以修饰。那么,把曹操比作刘邦、刘秀以及楚汉相争等,只是史学家的文字,怎么会都是荀所说的话呢!根据这些话来贬低荀,是冤枉人。而且,假使曹操称帝,那么荀将成为最大的开国功臣,会受到与萧何一样的赏赐。荀不贪图这样的富贵,而牺牲生命换取的名声,难道是人之常情吗!

  [11]十二月,有星孛于五诸侯。

   [11]十二月,有异星出现在五诸侯星座。

  [12]刘备在葭萌,庞统言于备曰:“今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刘璋既不武,又素无豫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杖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备然其中计。

   [12]刘备驻军在葭萌,庞统向刘备建议说:“现在,应暗中挑选精兵,昼夜不停地兼程赶路,直接袭击成都,刘璋既不懂军事,又一向没有预备,大军突然到达,可以一举平定,这是上策。杨怀、高沛都是刘璋部下的名将,各领强兵,据守关头,听说他们多次上书,劝刘璋把将军送回荆州。将军派人去告诉他们,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您打算回军救援,并让人打点行装,表面上作出要回去的样子。这两个人既佩服将军的英名,又高兴将军离去,我想他们一定会轻装骑马来见将军。乘机把他们捉住,吞并他们的部队,再向成都进军,这是中策。退回白帝城,与荆州力量联合在一起,再慢慢策划进取益州的办法,这是下策。如果迟疑着不离去,将会陷入严重困境,不能再耽误了。”刘备同意采用庞统的中策。

  及曹操攻孙权,权呼备自救。备贻璋书曰:“孙氏与孤本为唇齿,而关羽兵弱,今不往救,则曹操必取荆州,转侵州界,其忧甚于张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因求益万兵及资粮,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给半。备因激怒其众曰:“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而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大夫死战乎!”张松书与备及法正曰:“今大事垂立,如何释此去乎!”松兄广汉太守肃,恐祸及已,因发其谋。于是璋收斩松,敕关戍诸将文书皆勿复得与备关通。备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高沛,责以无礼,斩之;勒兵径至关头,并其兵,进据涪城。

  等到曹操进攻孙权,孙权要求刘备回军援救。刘备写信给刘璋,说:“孙权和我本是唇齿的相依,而关羽兵力薄弱,现在不在援救,曹操就一定夺取荆州,进而侵犯益州边界,这远比张鲁更值得担心。张鲁是个只求自保的贼寇,不足以使人忧虑。”乘机要求刘璋给他增拨一万名士兵和军用物资,刘璋只允许拨给四千人,军用物资也都只给一半。刘备就以此为借口,激怒他部下的将士说:“我们为益州讨伐强敌,士卒劳苦,而刘璋却爱惜财物,如此吝啬,怎么能使士大夫为他死战呢!”张松写信给刘备和法正说:“现在,大事马上就可完成,怎么能放弃这里离去呢?”张松的哥哥、广汉郡太守张肃知道张松的密谋后,恐怕祸事会连累自己,就告发了张松的阴谋。于是刘璋逮捕张松,把他处斩,同时,向各关口要塞守将发布文书,命令他们都不要再与刘备往来。刘备大怒,召见刘璋部下的白水军督杨怀、高沛,责备他们对客人无礼,把这两人处斩。刘备率领军队直接进驻关头,吞并了杨怀、高沛的部队。继续进军,占领涪城。
上一页 下一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