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登泰山记 .姚鼐.

  1 | 2 | 3 | 4 | 5
上一页 下一页
  郦道元所谓环水者 环水(泰安的护城河。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
  余始循以入 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崖限当道者 当(占着,挡着)
  道中迷雾冰滑 迷雾(云雾弥漫)
  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读“jī ”)
  及既上 及(等到……时)
  苍山负雪 负(背,此解覆盖)
  明烛天南 明(照耀)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
  极天云一线异色 极(尽头,极点)云(云朵)异(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须臾成五彩 须臾(一会儿)
  或曰 或(有的人)
  或得日或否 或(有的)得(获得)日(日光)
  其远古刻尽漫失 远(久远,指时间漫长) 漫(不可辨认)
  僻不当道者 僻(偏僻) 当(面对对着)
  皆不及往 及(赶得上)
  多平方 方(方形)
  少杂树 少(数量小不多)
  生石罅 生(草木生长,长出)罅(缝隙)
  世皆谓之天门云 云(句末语气词)
文章特点
  1.“阳”和“阴”
  这是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用阴阳来说山水很常见。本课“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说山。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个“阴”说的是水,指汉水的南面。
  2.“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这一句用了“乘”“历”“穿”“越”四个动词,“风雪”言“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主动;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而且富于变化,笔墨传神。几个短句,几个动词,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风尘仆仆、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
  3.比喻和拟人的运用
  本文有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各具特点。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上一页 下一页
  1 | 2 | 3 | 4 | 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