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伶官传序 .欧阳修.

  1 | 2 | 3 | 4 | 5
上一页 下一页
  2.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以锦囊盛)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固定句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通假字
  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课文研讨
内容和结构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为证,这段接下来自然先写得天下的情况。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但这个故事在当时社会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做了记载。这个故事生动而又有典型意义,能给人以新鲜感,其精神也符合晋王和庄宗的情况,所以欧阳修把它选入文中。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这一故事是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是支撑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也是下文议论的依据。
  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等词,描绘出庄宗忠实执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面的议论做了准备。这一段叙事语势比较平缓,没有任何议论,但却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论证了论点,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上一页 下一页
  1 | 2 | 3 | 4 | 5
[目录]